《认知觉醒》(二)
第一节 模糊: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
意识分层: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,让意识负责社会系统
好处:意识便得到了解放,可以全力投入高级的社会活动。
副作用:模糊
处理各种信息的速度不对等,意识很难介入潜意识,而潜意识却能轻易左右意识,所以人们总是做着自己不理解的事,明明知道有些担忧毫无意义,却总是忍不住陷入焦虑,就像身后有个影子,它能影响你,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,回头看去一片模糊。
学习知识,消除认知模糊
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,并专注于此。
《思考力》一书的作者上田正仁提示:思考力的本质就是“丢弃所有已经消化的信息,让问题的核心浮出水面”;
《刻意练习》中的核心方法论是:不要重复练习已经会的,要不断寻找那些稍有难度的部分;
《原则》一书的作者瑞·达利欧罗列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原则,用以清晰地指导自己行事;
《超越感觉》一书告诉我们,想拥有清晰的逻辑,就坚持一点:凡事不要凭模糊的感觉判断,要寻找清晰的证据。
拆解烦恼,消除情绪模糊
认知模糊来自内部,而情绪模糊来自外界。
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,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,变成模糊的感觉。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,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,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,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。
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、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,赶紧坐下来,向自己提问:
-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?是上台演讲、会见某人,还是思绪纷乱?
-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?是能力不足、准备不够,还是害怕某事发生?
- 面对困境,我能做什么?不能做什么?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,最坏的结果是什么?一层层挖下去,直到挖不动为止。
一旦把它看得清清楚楚,情绪就会慢慢从潜意识中消散。
里清外明,消除行动模糊
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
选择模糊就是一种不确定性,而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会不自觉逃避
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,就很容易选择享乐,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。
因此,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、具体化,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,让自己始终处于“没得选”的状态。
第二节 感性:顶级的成长竟然是“凭感觉”
潜意识的智慧
把理性表述为意识,把感性表述为潜意识。
感性比理性思考处理信息的速度块。快慢对比就会造成“认知错位”——很多信息早已被潜意识察觉到,但意识仍一无所知。
凭感觉学习
熔断不读书法:
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,就触发熔断点,立刻停止读书。停止读书之后做什么呢?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。
-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?
-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?
-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?
高手学习的方法: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,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
你在读完整本书后过几天再问自己:现在你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?牢牢抓住这个触动点,去关联、去实践。
潜意识的感性总能帮我们发现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,从而引导精力投入,快速提升自己,因为在拉伸区内学习难度最小、需求最贴合、见效也最快,很容易产生心流。
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
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
真正的觉醒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
6条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:
-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,你最想帮助哪些人?
-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?
-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?
- 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?
-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,你会如何度过余生?
- 闲暇的时候,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?
小事听从你的脑,大事听从你的心
如何捕捉感性
(1)“最”字法。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:让你眼前一亮、心中泛起波澜的人和事,脑中灵光乍现的想法,遭遇的痛苦,等等。
(2)“总”字法。平时脑子里总是不自觉地跳出来的某些重复念头,或是心里总是挥之不去的事,这些通常都是我们心中最放不下的事,是情绪波动的源头。当我们有意识地去审视并消除它时,自己会变得更加平和。
(3)无意识的第一反应。第一个念头往往是来自潜意识的真实信息。
(4)梦境。梦境是潜意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,它可能是内心真实想法的展示,也可能是灵感的启发。
(5)身体。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的不适,都会通过身体如实地反映出来,记得多关注这些反馈。
(6)直觉。